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:认知模式

最后更新于:2013-05-08 12:57:35

前言

最近休息了一段时间,越安静,越感觉需要总结一下自己。

26岁了,几次经历曲折但所幸还健在。 有些是花钱买教训,有些是跌到底谷绝望后的感悟。走过路过的每个重要时刻,对我的人生都是一次重大影响。
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:认知模式

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:认知模式

题图:出自星爷电影《喜剧之王》

佛日:可说

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某位哥们,在工作流程、产品动手能力上正规严谨,做的相当漂亮。但,他负责的产品就是不出彩。抛开公司内耗、团队能力问题,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产品经理自己。

圈内朋友常说:一个产品经理怎么样,那么他的产品就怎么样。你可以说是这个产品经理了解人性需求,产品修行高,产品有品位等等,我在这里统称这种能力为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,即通过多次经历成长后形成的一套强大的思维体系。而它,就是你的全部价值。

聊自我修养,就好比问妹子底裤是什么颜色,一阵羞射。。。大多数同学熬过来后很不愿意去分享这些感悟,苦逼的岁月熬过来不容易,学会的心法怎可轻易告诉别人。故而某些人是一辈子都学不会。

有的担心教会了徒弟,饿死了师傅;有的担心自己思维漏洞被人钻空子,哪天被置于死地。所以,自我修养的思维一般不可说。

我还年轻,正是经历各种苦逼的时候,我不担心有啥损失。我信佛,信互联网,怀着感恩之心,我愿意将我的成长过程写出来,与各位同学分享,思维碰撞。

从今天开始,我将推出《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》系列文章,共4篇:认知模式、方法论、眼界、个人知识体系。修养不够认知错误处,欢迎批评指正。

认知模式

人生总会遇到几个影响你的人,而我就是在遇到现在的哥们LY的时候,才定义了认知模式的概念,才发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认知模式。

从表层入手
定义:从表层入手,通过关注人性与生活现象获得感知,发现规律,然后认清现象本质,建立模型去解读其他现象。
优势:以此及彼,快速通过已知模型(熟悉的人物、东西、事物或者现象)解读、认知、构建另一个东西。(可理解为打造产品的过程)
劣势:对已认知的模型难以升华到理论,并去解读更加复杂的模型。(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模型了,深度复制模型就很难被认知理解了)
产品应用:生活中的商业形态有集市、专卖店、旗舰店,淘宝系中就依照这个模型建立了线上的淘宝集市、天猫(专卖店、专营店、旗舰店)、微信对讲机

从里层入手
定义:从里层入手,通过关注大量数据与理论获得感知,发现规律,然后推算出现象本质,建立模型去控制即将发生的现象。
优势:擅长推算和演练即将发生的现象,以能控制此现象为目的。
劣势:完全通过数据感知建立的模型,不能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扰。(Google+ Circle圈子、Path不太成功的原因,是不够接地气,忽略了社交常识现象)
产品应用:证券交易市场通过分析几十年交易数据,推算出自动交易软件,并以此获利。

模式比较:
1、从表层入手,更加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。认知过程:需要先建立一个基础模型,然后用基础模型去认识其他相似的东西。认知熟练后,就可以拆解基础模型,组装后形成新的复杂模型,再去认知相似的东西。后面组装,拆解模型,甚至依靠数据模型形成新的模型。而且表层入手的组装、拆解过程,不一定需要数据支持的。表层入手形成的模型为形象化实体模型,从生活中来。

从里层入手,更加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。认知过程和表层入手类似,也会有模型的组装、拆解,甚至升华。但其基础模型为数据化模型,从数据中来。

2、表层入手认知模式,在基础模型升华过程中也会用到数据支撑形成非常规的实体模型。里层入手认知模式,在实际应用到生活和人层面的时候,更多考虑模型接地气,也会加入生活化实体模型。所以,两种认知模式之间需要渗透合作,懂一点对方的认知模式,才能走的更远。Google工程师都会玩吧,也是对表层入手认知的补充。

3、从成功产品打造者的人选来看,前者比后者更加适合做产品经理。当然,还是不要忘记补充点后者的认知模式。

再发散一下,苹果就好比从表层入手,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,以人体本能和洞察人性做产品,但在推荐应用上也使用了数据模型推荐应用;Google就好比从里层入手,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,以技术和算法做产品,在搜索结果上也正在加入情感智能,聪明理解给出搜索结果。

后记

我的认知模式就是从表层入手,但我现在也在加强数据模型知识。LY的认知模式就是从里层入手,但他现在也在加强生活与人性常识认知,去建立更多的实体化模型。SO,互补的认知模式,让我和LY成了好基友。当你发现自己处于认知模式中的某个极端时,请注意,此刻危险了。停下来,渗透一下另一种认知模式吧。

PS:这不是人生的定性,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会记录总结以后的认知变化。

{今日问题}
1、你的认知模式是其中哪一种?为什么?
2、在你熟悉的产品中,分别使用了哪种认知模式构建了产品?其产品模型是怎样的?

《“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:认知模式”》 有 43 条评论

  1. GauinLee说道:

    感谢@小财 的提议,已对文章比较出进行了详细说明。目前来看,应该更加清楚明了二者的定义了。更新于13:00

  2. 青争同学说道:

    由于有例子,两种模式比较好理解。1、个人由于技能的不熟练,现状数据等不清晰,看待和思考产品的逻辑基本还是表层入手,相对感性;2、喜欢音乐,目前用的qq音乐、豆瓣FM、海洋音乐,个人认为从左至右的产品模式,依次为里层、综合和表层。qq音乐有PC版的支撑,突出功能性多二泉;豆瓣FM有网页版和APP,由于是电台性质,必然就掺杂了不同口味和后台数据以及豆瓣大平台的支持;海洋音乐APP,在完全正版的理想模式下开始,突出了用户的自由爱好,因此更多的是推荐、推荐、推荐和电台,产品的风格导致其音乐排行榜上清一色的古典和文艺,大爱。

    • GauinLee说道:

      1、想对感性才适合干产品经理的呀;2、海洋音乐第一次听说。呵呵 我用豆瓣FM、百度音乐。算法推荐类的,肯定是里层。用户体验类的,偏向表层。这里几个音乐产品,都不是极端的里层和表层产品。你看,豆瓣FM有好多口味电台。这是很自然的给你分好了口味的,你自己点餐品尝。这是表层的模式。分开来看更容易理解。3、目前的产品都不出于极端,多为表层和里层模式下产品的组合拼接。4、总结一点:表层和里层,总在思维的过程,如何去建立一个你熟知的基础模型。然后再去升华构建产品。5、恭喜哦,你理解的不错。

      • 青争同学说道:

        嗯,我的判断可能是基于喜好进行~有罪~推理了。你说的对,目前比较大众的产品相对的都是你说的表层和里层共同作用的,小众些的相对精美的音乐产品且侧重体验的有音乐人或豆瓣音乐人、被窝音乐,对了还有web的落,各有其受众。我可能把对象当模式了。PS:慢慢地使用一些产品发现好东西真不少,先是有压力,后来有些高兴,继续修行吧。

  3. 青争同学说道:

    谢谢,Gauin。关于产品技能这方面是不是也会有科普贴,不知如何获知数据,所以认知时能是表层,如何提高里层认知能力?

    • GauinLee说道:

      产品技能方面,大致是产品基本功。网络上泛泛之谈的太多,后续我会结合产品案例来体现产品技能。数据获取和解读方面,我也在加强学习。

  4. 承载载说道:

    兄弟你的产品是啥能看下不。

  5. 承载载说道:

    加你微信和微博了哈

  6. […] 注:戴志康典型的表层认知模式哦 […]

  7. […] 注:看戴志康的观点论述逻辑,他是典型的表层认知模式 […]

  8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9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10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11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12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13. 小仄说道:

    我是来学习的,哈哈。加微博了。

  14. 敲敲大葱头说道:

    我也26,可是却刚刚开始,技术转型产品,还在面试中,被N多人质疑何以证明我有那个能力。加油~

  15. […]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2:方法论 发表于 2013 年 5 月 21 日 由 Gauin 前言 此文为《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》系列文章的第2篇。整个系列共4篇:认知模式、方法论、眼界、个人知识体系。仅作为我的个人成长总结分享,欢迎批评指正:) 今天聊的方法论,或许给你的感觉就像是聊一位熟悉又陌生的朋友。因为它就在身边,而你却不认识它。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2:方法论  题图:星爷电影《功夫》最后一个镜头 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,为解决事情而生。它是解决事情的一种思路和方法套路。 高中时期写议论文,你一定会用到“是什么?为什么?怎么办?”,这就是一个议论文写作方法论。又比如我自己总结的UGC系列,也是很好的方法论。 怎么形成方法论 在读书求学时期,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前人总结的方法论,比如写作议论文三步曲、求方差公式等,题目做多了,看着就知道了答案。这个时期的东西不管有用没用,权当是我们的方法论启蒙。 对于人一生而言,职业人生是最美丽的。因为在职业生涯中你才会发现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。发现自我价值,就是让自己牛逼起来;实现自我价值,就是用你的牛逼之处干成一件事。 方法论不是纯理论,而是实践出真知。在年轻时不能谨小慎微,要多折腾,实践,别老想着给自己画圈圈。一旦你限制了思维的圈圈,你以后想突破就很难了。即年轻时,要尽情的放开,去干,一直到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后,再收敛一下,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发展。先放,再收。 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时刻总结检验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最快,多关注你所在领域的大牛总结的方法论。不管是自己总结的,还是大牛总结的,你都不可拿来就用。时过境迁,彼时非此时,方法论也需要保持更新,与时俱进。 […]

  16. […]   來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眾帳號GauinBlog  ,原文連結。 […]

  17. […]   此文为《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》系列文章的第2篇。整个系列共4篇:认知模式 、方法论 、眼界、个人知识体系。仅作为我的个人成长总结分享,欢迎批评指正:) […]

  18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19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20. […]   via:gauin 本条目发布于2015年2月14日。属于未分类分类,被贴了 [db:tag] 标签。作者是admin。 […]

  21. […] 此文为《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》系列文章的第2篇。整个系列共4篇:认知模式、方法论、眼界、个人知识体系。仅作为我的个人成长总结分享,欢迎批评指正。 […]

  22. […]   来源:投稿,作者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  ,原文链接。 […]

  23. […]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:认知模式 […]

  24. […] 作者:Gauin  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,原文链接。 […]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