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为用户体验?

最后更新于:2013-04-17 16:50:46

新入职公司的工作,就是看前辈留下来的工作记录,其中包括产品文档、产品原型。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,工作流程、工作规范程度一点也不差,但为啥做出来的产品问题百出?那问题出在了哪里?

在软件时代,主要满足功能设计。然而现在的互联网产品时代,用户体验决定一切!

苹果成功的启示

Marty 在《启示录》第31章 苹果公司给我的启示-另类的硬件公司

1、硬件为软件服务

2、软件为用户体验服务

3、用户体验为情感服务

4、产品为真正的需求服务

都知道乔帮主是用户体验狂,在产品用户体验方面已经提升到了修行的层面。硬件、软件都是为用户体验服务的。用户体验绝对不是平面设计。

用户体验的要素

图1

战略层:确定需求。网站的目标和用户需求,决定产品的战略布局。

范围层:整合需求。根据功能模块、内容需求确定产品的范围,即产品边界。

结构层:组成整体。将优先级需求确定概念架构,即将分散的片段组成一个整体。

框架层:整体布局。确定详细的界面外观、导航和信息设计。

表现层:视觉呈现。将注意力转移到用户最注意的地方-视觉设计。

说某个产品如何,用户体验的评价是一个整体评价。事实上涉及到产品的方方面面。

回到主题,何为用户体验?为啥产品经理用到了规范的工作流程、思维,最终产品表现层或者说最终产品上线后不尽人意?显然,这是产品经理在前端的把控能力不够。用户体验、信息架构、交互设计,这些都决定了产品最终的表现层。

用户体验不是一句空话,也不是能用规范工作流程就能达到的。用户体验,最终在于产品经理的修行!艺术美感、心理学、改造欲望、商业运作......

《“何为用户体验?”》 有 8 条评论

  1. […] 知道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吗?一定要有牛逼的界面设计?请学习一下:何为用户体验 […]

  2. […]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:认知模式 发表于 2013 年 5 月 7 日 由 Gauin 前言 最近休息了一段时间,越安静,越感觉需要总结一下自己。 26岁了,几次经历曲折但所幸还健在。 有些是花钱买教训,有些是跌到底谷绝望后的感悟。走过路过的每个重要时刻,对我的人生都是一次重大影响。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1:认知模式 题图:出自星爷电影《喜剧之王》 佛日:可说 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某位哥们,在工作流程、产品动手能力上正规严谨,做的相当漂亮。但,他负责的产品就是不出彩。抛开公司内耗、团队能力问题,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产品经理自己。 圈内朋友常说:一个产品经理怎么样,那么他的产品就怎么样。你可以说是这个产品经理了解人性需求,产品修行高,产品有品位等等,我在这里统称这种能力为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,即通过多次经历成长后形成的一套强大的思维体系。而它,就是你的全部价值。 聊自我修养,就好比问妹子底裤是什么颜色,一阵羞射。大多数同学熬过来后很不愿意去分享这些所得,苦逼的岁月熬过来不容易,学会的心法怎可轻易告诉别人。故而某些人是一辈子都学不会。 有的担心教会了徒弟,饿死了师傅;有的担心自己思维漏洞被人钻空子,哪天被置于死地。所以,自我修养的思维一般不可说。 我还年轻,正是经历各种苦逼的时候,我不担心有啥损失。我信佛,信互联网,怀着感恩之心,我愿意将我的成长过程写出来,与各位同学分享,思维碰撞。 从今天开始,我将推出《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》系列文章,共4篇:认知模式、方法论、眼界、个人知识体系。修养不够认知错误处,欢迎批评指正。 认知模式 人生总会遇到几个影响你的人,而我就是在遇到现在的哥们LY的时候,才定义了认知模式的概念,才发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认知模式。 从表层入手 定义:从表层入手,通过关注人性与生活现象获得感知,发现规律,然后认清现象本质,建立模型去解读其他现象。 优势:以此及彼,快速通过已知模型解读另一个现象。 劣势:对已认知的模型难以升华到理论,并去解读更加复杂的模型。 产品应用:生活中的商业形态有集市、专卖店、旗舰店,淘宝系中就依照这个模型建立了线上的淘宝集市、天猫(专卖店、专营店、旗舰店); 从里层入手 定义:从里层入手,通过关注大量数据与理论获得感知,发现规律,然后推算出现象本质,建立模型去控制即将发生的现象。 优势:擅长推算和演练即将发生的现象,以能控制此现象为目的。 劣势:完全通过数据感知建立的模型,不能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扰。(Google+ Circle圈子概念不太成功) 产品应用:证券交易市场通过分析几十年交易数据,推算出自动交易软件,并以此获利。 比较:从表层入手,更加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;从里层入手,更加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。完全靠感性模式,则认知建立的模型没法深入,它就是达不到那个深入的度,没有数据支撑。完全靠理性模式,则认知建立的模型没法落地,它就达不到实际生活应用。所以,两种认知模式之间需要渗透合作,懂一点对方的认知模式,才能走的更远。 再发散一下,苹果就好比从表层入手,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,以人体本能和洞察人性做产品,但在推荐应用上也使用了数据模型推荐应用;Google就好比从里层入手,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,以技术和算法做产品,在搜索结果上也正在加入情感智能,聪明理解给出搜索结果。 […]

  3. […] 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某位哥们,在工作流程、产品动手能力上正规严谨,做的相当漂亮。但,他负责的产品就是不出彩。抛开公司内耗、团队能力问题,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产品经理自己。 […]

  4. 青争同学说道:

    首先是考虑核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,然后才是用户体验的考量,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用户体验却也显得尤为重要,让我想起了最近的易信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